不忘往日,不负今朝 回忆交大的青春岁月
发布:2021-12-13 浏览:733
不忘往日,不负今朝
回忆交大的青春岁月
作者:牟绍明 1990级压缩机专业
人到中年,养成早起打开学习强国的习惯,感觉挺好。近日在把玩手机的过程中,偶然翻到校友会刊发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不仅有些唏嘘。想起自己去交大求学的点点滴滴,些许不连续的片段,不能拼起一副完整的图片,却能串起难忘的青春岁月。
我出生在山东烟台一个叫栖霞的小县城,是烟台唯一不靠海的内陆县,现在栖霞苹果是闻名遐迩的,在我上大学以前,也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走出栖霞这样的大城市,走到真正的大城市,是莘莘学子的梦想。1990年高考,按照成绩,我有第一志愿报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的选择,当时的思想是,工作后出差上海的机会多,大学四年应该到西北看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西安交大工科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清华,1989年全国科学评奖,西安交大的涡旋压缩机获得技术进步一等奖。我最终进入全国顶尖的西安交大压缩机专业学习,到现在来看,这真是一个幸运的选择。
那时候,从烟台到西安,连直达的绿皮火车都没有,要从青岛或者济南转车,最快也要36小时。开学报到时,火车车厢里人多到站的地方都没有,有的人弄张报纸,躺在座位下面,还有的甚至躺到行李架上。就这样混混沌沌的到了西安站,被学校迎新的老生接到了兴庆校园。我到学校里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已经报到了,班主任朱其芳老师安排新到的同学帮我把行李送到宿舍6舍。朱老师身材高大,是歌唱爱好者,现在退休了,还经常在我们班级群里晒各种老师们唱歌、书法的图片,还有校园里的樱花道、梧桐道的照片。每次看到他在群里发言,我脑子里就会想起报到的事,还有去四川简阳空压机厂实习,朱老师组织学生歌唱队,祝贺空压机厂厂庆的事情。一个精神矍铄的85岁老人,跟一群人到中年的学生在一个群里,分享人生,这是多么祥和的一个画面。
第一天到交大,我是有点转向的,看着天空的太阳,总是别别扭扭的。但是第二天我就转回来了,因为我到中一楼转转,中一楼比工字都复杂,有好多的进出口,在楼里转来转去,从另外出口到了楼外,抬头一看,太阳在南面的天空微笑着,顿时有一种风和日丽、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那时候经常去中一楼,去看看各个科学大咖的介绍,包括钱学森、吴文俊等,每每浏览一遍,满满的自豪感。那时候的大班课,基本是中一楼的阶梯教室上的,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马克思主义原理等等。晚自习则需要到阶梯教室抢座位。交大的学生老实,晚自习的时候静悄悄的,很少交头接耳的。旁边学校的老乡有一次说过,他曾经到交大教室蹭晚自习,结果太安静了,不适应,没劲,就再不去那上自习了。交大是一个适合学习的地方。去年教委组织高校考评,说交大是唯一能放得下一个安静书桌的学校,诚不我欺。那时候,每到周末晚上,在电化教室会放原声美国大片,是同学们比较喜欢去的地方,既开眼界,又提高英语。电化教室旁边正对东门的照壁上,写的是交大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我们班男生宿舍在6舍,在交大东校区。门前是一个小花园,绿殷殷的草地,东边有个雕塑、西边是一片毛竹。1990年西安第一场雪飘飘洒洒的时候,宿舍里海南来的陈祥吉同学非常兴奋,非得拉着我去小花园里打滚。对于北方司空见惯的我们,可能没有办法理解初见美丽雪花的那种感觉,但是这件事,一直留存在我离校后的记忆里。寒假回校,陈同学背了好几个海南的椰子到宿舍,工具不凑手的我们,硬是好几天没有破开它。各地同学回校,都带点特产分享,我那时候带几箱红富士苹果回去,在西安站的出站地下通道里,还被车站工作人员罚了款。苹果耐储存,放在门后面,各个宿舍来的同学,还没有进门,手已经伸向门后。那时候,宿舍里是上下床,一个宿舍6-7人,一层楼有公用的洗脸间和厕所,条件比现在差很多。大三的时候,我们系的宿舍统一搬到西区的30舍,宿舍西面、南面是长到半人高的野草地,条件一如6舍般的艰苦。现在创新港校区的孩子,怕不大理解睡在上铺的兄弟是一个什么概念。
7个舍友在小花园合影
从东区搬到西区,好处是离四食堂近,饭菜比一食堂好点,也有可能是93年社会物质水平比90年丰富点的原因。90年上学时,是需要从家里带点全国粮票去的,和钱一起换成饭票。那时候,在一食堂,我经常用6毛的饭票,打6两机器包的水饺,量够吃,就是皮比较厚。93年,粮票就已经基本作废了,可以用钱买了,在现在教学主楼位置,当时是实验餐厅,可以买到手工包的水饺了,不过要2-3块钱了。比我们晚几届的学弟们,毕业唱歌可以是再见康桥,我们当时都没有见过康桥,也就没有享受过在康桥就餐的待遇的。
交大对门是兴庆公园,其实交大校园本身也漂亮如花园。尤其是漂亮的樱花道,每到樱花烂漫的时节,徜徉在树下的,不仅是交大的学子,还有校外的各式家长。樱花道两边是东西花园,外面来的人,可以铺几张报纸,在草地上晒太阳,还不用买门票。还有那一条条的梧桐道,绿树成荫,通贯校区。毕业后每次回去,转了腾飞塔、樱花道,我喜欢站在梧桐树下,感受那种洁净而清润,闭上眼睛,沁入心脾的,彷佛就是那润润的书韵。
交大校园美如花园,在去年网上流传的从现在的教学主楼向北拍的校园俯视图片更有说服力,简直就是一张神图,拍出了校园清灵秀丽。我参加了西安交大全球诗社,长期在里面潜水。好像群里在讨论这张神图,我偶然模仿力爆棚,就仿效李清照,写了首如梦令。也不管是否合辙押韵,只觉得顺口就行。
这首小词,我放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把自己混当文艺爱好青年,装装门面。
如梦令.雨后西安交大美图
前日雨急风骤,洗却西安春愁;
青绿满仙交,勤奋灯光依旧;
美否,美否,半边晚霞红透。
图中的主建筑在校时叫新图书馆,与其北面的老图书馆,构成当时交大校区的中心。老图书馆是从上海迁来的,1961年落成,舒同题写的馆名。交大图书馆馆藏丰富,科学书籍、经典书籍、外文书籍等应有尽有。学生们或在馆内借阅,或借出阅读,按期归还。在交大图书馆,你可以尽情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就像天龙八部里写的那样,浸润在馆藏典籍的灵气中,就是扫地僧也能修得绝世武功。
那时候,图书馆南面广场还没有四大发明,靠西面有个简易篮球场,是追风少年闲暇显示球艺的地方。图书馆周围也是绿地如茵的,是不是一草一木也已经修得图书馆的仙气了?我有一张在图书馆外的照片,手扶馆外一块仙石,它与我分享它的仙气。
对交大的感情,岁月流光心依旧,更重要的原因是在这美丽的校园里收获心仪的爱人。我们的故事是从在西二教学楼自习借英语字典开始的。我属于东区动力系,她属于西区机械系,却在大三某个晚自习不期而遇,而我也成了西二楼晚自习的常客。后来宿舍搬到西区,去上晚自习就顺理成章了。在大学里谈恋爱,更纯粹一些,没有那么多社会的脂粉气,更多的是真心的流露。她为人真诚、坦诚,不扭捏,我们一起去吃饭,都是我请一次,她请一次。东西花园里留下了多少我们聊天的足迹。她有一张在西花园弹吉他的照片,穿着黄色的风衣, 却也是为数不多她喜欢的新衣服。现在回学校,到东西花园走一走,怀念旧时的时光,感受岁月变迁,唯一遗憾的是东西花园比以前拥挤了一些,没有以前敞亮。我在交大读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她并走在一起,这是何其幸事。大三末假期实习,我们去四川,她们去上海。我们班实习结束,有几个人一起爬峨眉山,却赶上停电,我所在的缆车就悬停在悬崖上的半空中,当时满车厢的人都傻了,恐怕各自思绪不同,我当时想到的就是她。当然,结果是有惊无险,景区组织人盘车,把缆车放到了山下。我也就能安全回到交大,见到仿佛久违的她。
我爱人是临潼人,我们回西安省亲是常有的事。现在,我孩子在创新港校区读研究生,可以说是一家三口都是交大人。我和爱人回西安,若有时间回交大,就会到以前的宿舍外、教室旁转转,到北门、饮水思源前留个影。与上大学时的留影做个比较,青春时的骨感,演变成中年的丰满,却也没有沾染社会的俗气。不忘往日,校园里挥洒过自己的青春,无奋斗,不青春,归来仍是少年。
这是我们班毕业照,前排左四是朱老师
在交大读书,最自豪的是能与各式科学大咖共处,路上碰到一个穿着朴素的老师,说不定就是名扬中外的教授、博导。就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越是看不出修为,越是深不可测。交大的老师,都是和蔼可亲、修为高深的。我们压缩专业,一届只有一个班,经过四年系统学习,也已是武艺高强之辈。现在分布在五湖四海,皆为所在单位栋梁之才。而我们亲爱的老师,则几十年如一日,在校园里继续辛勤耕耘,育桃李之才,攀科学高峰。
求学、励志、力行、任事,交大今年的招生宣传片,感性而温暖,向新一届的学生发出了亲情的召唤。在交大,在平静的书桌前,优秀会成为一种习惯。
现在在交大读书的孩子们,条件比我们好很多,收获也会更多。在这美丽的校园挥洒青春的时候,别忘了多留些照片。没人的照片是风景,有人的照片是回忆。多年以后,拿出来与家人分享,满满的青春的回忆。青春年少,春光美好,谁把春光,平分一半,最惜今朝;趁取春光,还留一半,莫负今朝。